1. 首页
  2. 互联网金融

金融“独角兽”接连出事:互金产业链的致命“bug”有哪些

“2019捕获独角兽最多的机构是哪家?答案是红杉、阿里、腾讯……和警方。”微信朋友圈的段子折射出一段时间以来行业的震荡频发和风声鹤唳。

9月以来,包括多家涉及暴力催收和为超利贷提供技术、数据支持的大数据公司被警方调查,从行业催收端一路上溯排查至风控技术环节,新颜科技、魔蝎科技、聚信立、公信宝等头部机构陆续被卷入。

此轮震荡在“十一”后进一步升级。10月21日上午,因公司委外机构涉及暴力催收,51信用卡(2051.HK)相关人士一度被警方带走协助调查(后已返回)。整顿波及上市公司也直接导致舆论爆炸,甚至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破圈”效应。由此,互联网金融圈子中的灰色产业链也随之浮出水面进入大众视野。

各种信号显示,此轮整顿之下,依靠违规爬取个人信息用以导流、风控和暴力催收的超利贷业态正在遭遇“团灭”重创,而作为支撑其产业的大数据公司,长期以来的“灰色”业务模式也迎来拐点。

整肃合流“捕猎”:力度之大有别于以往!

随着此轮整肃不断升级,不少业内人士感叹:力度之大有别以往!

“此前的调查更多集中在催收领域,都是默默无闻的小公司或马甲公司,但对数据公司的调查则不一样,摩蝎、聚信立都是圈内知名企业,对整个行业的震动极大。”一位上海风控行业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在多位受访行业人士看来,此次风波肇始自催收领域,但扫黑除恶、净网行动、打击非法放贷以及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等多层次、多部门监管在今年以来交替进行,客观上形成了整顿的“合流”,而以超利贷、套路贷为代表的业态则是问题高发区和关键的监管交集。

事实上,针对年化利率36%以上小额现金贷的监管早在2017年12月就已启动,但据记者了解,一大批现金贷平台在此后由明转暗,换个“马甲”转入地下继续搞,趋势愈演愈烈。超利贷、套路贷即是随之出现的比高利贷更恶劣的掠夺性贷款形式。

经历今年央视“3·15”之后,被曝光的“714高炮”等超利贷小众业态开始被社会所知。简单来说:“714高炮”指的是期限为7天或14天的超高利息网络贷款,其包含高额的“砍头息”及“逾期费用”,年化利率基本超过1000%。

一位股份制银行风控部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在今年“3·15”之后,一部分“714”亦开始快速转型,变本加厉为“55高炮”——借1000元,但到手只有500元,5天后还1100元,年化收益可以做到5000%甚至10000%。更厉害的 “150”产品,借款人1天后还款,砍头息外还需要支付50%的利息。

如此超高利率贷款,突破高法设定的36%利率红线,解决的问题已不再是正常的“普惠金融”需求。此类业务的借款人,一部分是根本没想过还钱的骗贷大军,另一部分则是借款时不了解套路深陷其中。无论哪一种,想促还款,重点就是催收轰炸。

多位业内人士在受访时透露,数据类公司违规收集个人信息一直存在,但较少涉及刑事,此轮查处数据类公司的重要原因是其关联了恶性的刑事案件——催收公司在催收过程中涉及暴力甚至引发命案,警方在排查过程中发现为催收公司获得的受害人定位和通讯录信息的数据公司,遂开始摸查上游数据来源。

对暴力催收的打击升级,有着特定的监管背景。今年4月,全国扫黑办在北京印发《关于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10月21日,五部门印发4个关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法律政策文件,其中《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将打击目标锁定社会危害性最为突出的非法高利放贷,明确在定罪量刑时以单次实际年利率超过36%的非法放贷为基准”。

此外《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黑恶势力犯罪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对通过发布、删除负面或虚假信息,发送侮辱性信息、图片,以及利用信息、电话骚扰等方式,威胁、要挟、恐吓、滋扰他人,实施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的,应当准确认定,依法严惩。

不过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如果单纯针对催收整顿,并没有触及行业致命问题。在前述上海风控行业人士看来:此轮查处之所以说“前所未有”,是因为调查从贷款业务链的下游(催收)不断走向上游(技术、风控)。在打击套路贷、超利贷的过程中,为上述违法业态提供IT系统、风控技术、数据信息的上游企业一并成为打击对象。

“如果从业务逻辑上看,非法爬取个人数据,是现金贷死灰复燃为超利贷、套路贷过程中的重要工具推手。由催收问题走向对数据来源的调查,才触及了行业商业模式的命门。”该风控人士认为。

产业链命门:违规数据爬取

拆解网络放贷产业链关键点不难发现:贷前获客、贷中风控、贷后催收均与大数据的使用息息相关。随着从此次警方调查的路径,一条超利贷、套路贷的“大数据放贷”产业链开始浮出水面。

9月6日,被警方第一轮带走的是杭州的魔蝎科技和新颜科技两家数据服务商。前者是运营商数据报告为特色,后者则主打人工智能,为不少贷款平台提供身份认证环节的人脸识别技术。

有贷款超市从业者向记者透露:人脸识别是超利贷贷前风控的关键一环,可以识别贷款者是否为本人,提供此类技术的公司遭到调查,意味着超利贷第一道风控环节遭到冲击。而运营商数据通常包含着移动三要素——姓名、身份证号和手机信息,这也是“超利贷”平台反欺诈环节中的重要依据,这部分数据缺失,业务则可能直接停摆。

超利贷的产业链上,贷款超市为超利贷平台提供流量,数据和IT公司为其提供放贷系统和风控所需要的数据、技术,催收公司则承担对贷后逾期的管理,所有环节均严重依赖通讯录等隐私信息。在此之中,数据公司堪称产业链“中枢环节”,而爬虫技术成为获取数据、支撑其商业模式的关键。这也使得市场参与方愿意为之铤而走险。

“我从来没有贷过款,但前不久竟然接到了催收电话。催收的欠款人是之前帮我家做过装修的包工头,可见对通讯录的爬取有多狠!”一位上海数据机构高管向记者直言。在他看来,目前市场上多数三方数据公司的数据来源均无法深究,“可能有买来的,可能有交换的,但大部分是‘爬’来的”。

爬虫技术,是一种按照一定规则,自动抓取网络程序或脚本的技术。记者采访了解到,在网络申请贷款过程中,贷款平台不但可获得借款人的身份证、手机号,注册过程通过“授权内容给第三方”等表述的“概括性授权”,可以一并获取查看通讯录、短信、照片等多项权限。

此后,平台合作的大数据风控公司即可在“授权”保护伞下通过爬虫技术去爬取用户手机中的通讯录、通话时长、短信、位置信息甚至聊天记录,刻画出一个人的关系网络。

获取了包罗万象的个人信息,高炮平台不但可以据此去做贷前风控,也可以去做贷款人周边群体的贷款营销。在借款人逾期后,还能通过轰炸其通讯录亲友间接施压。

据前述上海风控人士透露:更有甚者,利用比爬虫更厉害的SDK技术(嵌入代码的软件开发工具),可以直接爬取其他同业APP上的放款额度,“相当于别人为自己做了风控,可以闭眼放贷。对比联合建模在自有数据或购买数据在成本上的门槛,爬虫抓取堪称物美价廉——购买数据一份一两块,贷款本身才一两千块钱,不合算”。

金融“独角兽”接连出事:互金产业链的致命“bug”有哪些

某贷款撮合服务平台提供的数据服务交易信息

曾就职北京互金协会的一位技术专家告诉记者:这种做法违规之处在于,首先,用户授权的是贷款平台,而不是第三方数据商,数据商拿到这些信息本身是非法的;第二,很多数据商拿到信息会再用于其他服务,甚至交换买卖,就更触犯了法律红线。

事实上,即使在协议中提到“授权第三方”,这种“模糊性授权”也并不被法律允许。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部主任邵晓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数据领域我国尚未有上位法出台,针对爬取数据在实际案例中会结合《网络安全法》《刑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综合考量。就目前而言,爬取非公开信息以及个人数据是风险点,特别是个人金融数据,未经过三重授权的爬取肯定触碰红线。

“三重授权指的是,平台在获取个人信息的时候要获得用户的同意,而第三方在爬取平台上的个人信息时,需要平台同意的情况下,还需要额外再次获得用户同意。“她强调。

正是通过爬虫技术获得的低成本数据,为大数据公司的崛起提供了丰富的产品素材。记者获取的一份某头部数据商2018年产品报价单显示,其核心产品“小额消费金融分”即介绍称“基于自身数据和运营商等授权爬取数据开发”,而逾期产品中则包括“智能关联”等晚期催收产品。其中,“分”产品解决判断借款人多头借贷和欺诈可能,“智能关联”则是催收阶段的利器。

前述上海大数据机构高管透露:“智能关联”可以理解为“失联修复”,是严重逾期催收时的重要项目。支撑这一服务的基础是,依靠爬虫技术获得借款人通讯录后,即使借款人期后更换手机号码,根据其通话记录进行关联图谱分析,仍然可以重新找到他。“在此过程中,数据公司不会将用户号码直接给到催收公司,因为这是显而易见的违法行为,它们通常是提供一个虚拟号段,用于触达逾期人。”

而如果在催收过程中出现恶性事件,提供此类服务的上游公司也难辞其咎。“数据使用的灰色地带太多,调查起来甚至很难说清楚。”据该人士透露,此前涉事的一家具有运营商背景的数据公司问题即与此有关。

行业拐点到来

事实上,针对数据商的前一轮集中整肃要追溯至2017年6月《网络安全法》出台前后。彼时,引起舆论高度关注的是新三板上市公司数据堂被调查。其由于在8个月内日均传输公民个人信息1.3亿多条,去年8月宣判后成为大数据行业爬虫公司受到刑事制裁的首个案例。此外,今年3月,简历大数据公司巧达科技涉嫌违规收集贩卖个人数据,办公室被警方查封,一度引发震动。但相关调查背景和逻辑与此次有所不同,也并未和网络信贷领域有直接联系。

在前述上海数据机构高管看来,此轮对数据商的打击客观上“掐住”了网络超利贷的喉咙。据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整肃路径上,通过追究数据提供商、严控支付通道、刑办非法催收,超利贷业态正在被赶入死角。

“我们之前已经做了多轮排查,大力度清退了一些高炮平台。”有华南支付公司人士向记者透露。据其所知,多家支付公司均在紧急处理关停相关扣款通道,“查得非常严,现在没人敢再接,八九月份就砍掉了,过了国庆也没敢再开,现在超利贷几乎是和博彩一样危险”。

而数据源关掉后,很多贷款产品只能停掉。贷款超市从业者王冬(化名)所在平台还算相对正规的入口,半个月来已经下了十几个产品,九成到现在也没恢复。据其透露:市场上网络小额现金贷已经少了一半,还在线上的产品,也都在缩减渠道。

“一些714高炮平台6月时就不干了,实力强一点的转战海外,但海外门槛并不低,展业目前都需要牌照,有资金门槛和一定的股东背景、当地资源要求,总之现在国内国外都不好干。”王冬透露。

前述银行人士告诉记者,此轮风波后,多家银行已经暂停了和涉事数据服务商的合作。出于银行一贯的谨慎态度,这个暂停期限可能将“很长”。

在雷霆监管之势下,数据行业集体“人心惶惶”,几乎全体机构选择“低调”避风头。一位国资背景数据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没有针对大数据的上位法,也让数据使用上存在很多模糊地带,大家猛打擦边球,一旦出了问题,被调查起来因为不专业也说不清楚。但他认同,近年来大数据公司在灰色地带“狂飙猛进”的态势可能将有改变。

那么展业中,数据类公司到底有没有一种相对合法合规的路径?

在前述上海数据机构高管看来,虽然没有非常清晰的法律框架,但在实践总结中,行业合规机构普遍认可的有三个关键原则:

第一是“你有我也有”原则。“可以理解为数据不出本地的融合。比如甲乙两家公司都拥有同一用户的授权数据,但甲方有的是线下行为数据、乙方有的是线上消费数据,那么两家可以通过数据融合,联合建模,在双方数据不出本地的情况下,优化相关服务,这种方式基本不存在法律风险。”

第二是目的性原则。看获取信息最终被用于什么,是更好地提供服务,还是骗钱或者掠夺性贷款。

第三则是危害性原则。“当这件事情造成了重大恶劣影响,比如人命案,那无论目的是什么都踩踏了法律红线。”

在此趋势下,此前“不屑于”走“联合建模”之路的玩家也正在调整身段。前述某国资背景数据公司人士就向记者透露:此轮涉事的某头部数据公司此前曾拒绝过与其公司合作,但风波以来,开始主动接触,希望共同研发产品用于竞标。

“他们风险太大,我没同意。”该人士表示。

原创文章,作者:财经老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09030.com/p2p/2863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270670720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