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互联网金融

专访兰迪律所全球管理委员会主任刘逸星:出海印度,金融投机背后的弥天大谎与天方夜谭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继印尼之后,国内的金融科技企业有了新的出海目的地——印度。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继印尼之后,国内的金融科技企业有了新的出海目的地——印度。

  印度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有着其他国家/地区不可比拟的人口红利。尤其是印度约65%的人群年龄在35岁以下,更为年轻化的年龄结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借贷需求。与此同时,印度经济的增长、互联网的发展、银行卡及信用卡覆盖率不足、低廉的流量成本等诸多因素,都在吸引着国内的金融科技企业。更有甚者表示,出海的回报率可以达到100%。

  值得冷静下来思考的是,印度市场真的是下一个“淘金地“吗?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独家专访了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兰迪律所全球管理委员会主任,上海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华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刘逸星。他擅长于海外投资、资本运作、知识产权战略和诉讼,此次,他就金融科技企业出海的话题,从法律的角度进行了详细地探讨。

  

海外申请牌照程序繁琐、时间久、难度大

NBD:国内企业出海印度开展金融或类金融业务,您感觉这个浪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从您接触的企业来看,他们是基于哪些原因作出出海印度的决定呢?

  刘逸星:我们律师事务所明显地感觉到,近半年以来,中国的企业到海外投资金融业务基本上出现井喷式发展。近半年来,至少有几十家国内的金融机构找我们律师事务所,要申请印度的金融牌照或者挂靠印度的持牌企业做小额贷款业务。总体来说,中国的企业投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业务是属于井喷式的发展。

  关于国内企业出海印度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出海的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在国内募集了大量的资金,但在国内很难找到投资项目,于是就将目光转移到了海外。另一方面,像印度这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之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于是,印度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就会来到中国宣传,鼓动中国的金融企业投资他们的金融业务。

  NBD:记者了解到,国内企业出海印度主要有三种方式:与当地借贷平台合作、成立海外公司、服务现金贷的“技术玩家”。对于出海印度的企业来说,一般是以哪种方式开拓海外市场?选择从事哪类业务的公司多一些呢?为什么?

  刘逸星:按正常逻辑,中资企业去海外投资首选的方式当然是自己去申请牌照,公司由中资企业来全面掌控、投资。但中国企业申请这些国家的金融牌照或者准金融牌照十分困难,不仅程序上非常繁琐、申请时间久,申请难度也非常大。

  对于国内的金融企业来说,申请海外牌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急于开展业务的心态以及中介机构强烈的诱惑之下,这些金融企业目前基本上都是采取挂靠的方式,挂靠在当地的持牌金融机构之下来开展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当地的持牌金融机构本身也是想拉中国的资金过去,因此会给出很多诱惑性的条件,他们认为,这种挂靠的方式很可能会配套更多的流动资金。

  

跨国小贷业务年回报率30%以上基本是天方夜谭

NBD:从您接触的企业来看,大家对出海印度这件事都存在着哪些认知偏差呢?

  刘逸星:对于出海的这些国内金融公司或者准金融机构来说,团队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出海,这也就是说他们根本没有海外投资的经验。首先,是认识方面的经验偏差。

  其次,预备出海的部分企业都希望挣“快钱”,还希望海外的回报非常高。很多来我们这里咨询的企业讲,出海的回报率可以达到100%。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开展准金融或者小贷业务能有这么高的回报率几乎是不可能的。跨国小贷业务年回报率30%以上基本是天方夜谭,所以说,一些企业对这个行业本身的认知就是错误的。

  此外,部分企业对出海风险的认知是非常糟糕的,无论是法律风险还是财务风险,还是经营管理的风险,都没有一个海外投资企业应当具备的基本知识。

  

至今未看到申请牌照或挂靠牌照经营成功的范例

NBD:对于国内企业出海印度申请牌照或挂靠印度NBFC业务的现象,您如何看待?在这个过程中,国内企业可能面临着哪些风险问题?

  刘逸星:中国企业到印度去申请这些牌照,我至今没有看到成功的范例,也没有看到以挂靠牌照的方式经营成功的范例。中国企业到陌生的国度申请准金融牌照,本身是个漫长的过程。即使是申请下来了牌照,经营过程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牌照申请成功,但作为一个准金融行业,企业高管的忠诚度就是个很大的问题。只要企业中有个别高管的忠诚度不高,就很可能给整个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中国和印度之间由于历史原因,信任度不是很高,你要让印度的高管完全地成为中国企业的忠诚员工是非常的困难,尤其是这些金融业精英都是高种姓贵族居多。

  所以,中国的企业到印度去经营这样的准金融公司,从管理能力到制度结合,是有很多的漏洞。再者,中国企业本身海外法律意识并不是特别强。如果这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那我认为中国企业到海外经营这样的一些准金融行业,在法律风险、经营风险管控方面都会存在非常大的问题。

  印度金融体系本身资金奇缺,连本土好企业的稳健抵押贷款都难,被挂靠企业承诺给中国投机资本放大几倍的流动资金,就是一个违背常识的弥天大谎。同时,所有交易架构从形式上来看似乎有共管账户的安全保障,其实在客观结果上都是将中资几千万资金存入异国他乡陌生人的账户。印尼的一个“著名”金融机构已经以类似的方式诈骗了中国企业好几亿美元的资金,已爆仓。

原创文章,作者:Brigh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09030.com/p2p/5078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270670720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