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近日,中国版“监管沙箱”工作不断推进,地方金融监管能力不断提高,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地方性交易场所也在采取措施强化风控,为防范金融风险而助力。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近日,中国版“监管沙箱”工作不断推进,地方金融监管能力不断提高,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地方性交易场所也在采取措施强化风控,为防范金融风险而助力。
3月16日,央行营业管理部发布公告称,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首批6项创新应用已完成登记,将向用户正式提供服务。据悉,这是北京金融科技“监管沙箱”首批拟试点创新应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两个月之后,首批正式进入北京金融科技“监管沙箱”的应用名单。福建安凯律师事务所律师陈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监管沙盒”旨在为新兴的金融科技创新提供空间,是一种重要的监管模式创新。”
一边是创新监管模式,一边是强化监管机制。记者注意到,3月12日,上海、江西、陕西、四川宣布成立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此前,这一机制已在内蒙古、江苏、广东等地陆续建立,其他省份的协调机制也在规划建设中。建立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是进一步加强中央和地方在金融监管、风险处置、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协作之举,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于年初印发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建立地方协调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面对近期地方协调机制密集落地,行业人士认为是地方金融监管不断强化的体现。陈杰告诉记者:“成立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有助于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更好地做到金融监管全覆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地方性交易场所历经多次清理整顿活动,长期缺乏统一协调的监管机制,随着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挂牌,其监管部门才明确为各地的地方监督管理局,多头、混乱监管的局面才得以改善。谈及建立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对地方性各类交易场所的影响,陈杰表示,《意见》中提出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定位于指导和协调,不改变各部门职责划分,不改变中央和地方事权安排。因此,对于地方交易场所来说,其直接监管部门还是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并没有改变。但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的设立使监管更加全面,可以防止出现漏网之鱼或者“踢皮球”的现象。所以地方交易场所违规经营,或者通过“打擦边球”来获利的空间越来越小,行业营商环境会越来越好,有助于经历清理整顿活动留存下来的交易场所良性发展。
随着我国监管体系和能力的不断完善提高,记者发现,地方性交易场所也在落实政策要求,采取措施避免发生经营风险。据了解,3月11―13日,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集中开展了业务政策法规学习,学习了林权流转、林权登记,规范金融服务,指导要素市场交易等方面的相关政策文件;3月10日,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浙油中心)与浙江六和(舟山)律师事务所通过线上会议形式签署了会员法律服务战略合作协议。据浙油中心介绍,此次战略合作将针对会员企业遵从法律法规、化解法律风险、解决法律纠纷的刚需,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促成会员企业实现“事先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补救”的良好经营状态。
虽然地方性交易场所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陈杰认为目前其还是存在一些风险的。他表示,监管政策基本上把以前的OTC、中远期、连续现货、发售等模式都给否定了,但还是有很多交易场所不断变相“改进”、变通这些方式,用隐蔽的形式继续违规交易。乃至于近年来类似于传销、资金盘的模式也在一些交易场所出现,法律风险巨大。此外,还存在因会员单位展业方式不当所引发的风险,有交易场所会员采用引诱、欺诈、虚假宣传等不当方式展业的现象,这些行为性质恶劣,交易场所也会受牵连。
“2020年是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收官之年,探索合法合规又能带来营收的交易模式是决定地方性交易场所生死存亡的关键。”陈杰表示,地方性交易场所从诞生之初就因为法律法规的缺失而一片混乱,各种交易方式都曾经风光一时,但今时已非往日,监管在不断收紧和加强,只有交易场所及其会员都具备完善的法律知识,坚持合法合规经营,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才能长期生存发展。
文章作者:小汇,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09030.com/futures/72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