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外汇资讯

给《豆瓣》和《流浪地球》刷一星:尴尬和感动都是权利,但我们没有权利要求别人跟自己一样

曾经有句话很有市场: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这群所谓变“老了的坏人”,是有特殊所指的,就是在那场被称之为浩劫的全民运动中,因为一面大旗,对一些靶子喊打喊杀的人。

我们先不说在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中,是不是存在着对老人的道德绑架、污名化,甚至妖魔化,单纯是说出这些话或者认可这些话的年轻人,有多少人是有了“一面大旗,一个靶子,自己也会狂热和兴奋地去喊打喊杀的?”

“我们绝对不会!”这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吧?

我们来看看“在豆瓣上给《流浪地球》刷一星,然后到各个应用商店,去给豆瓣APP刷一星”这件事。

这个过程非常简单,就是因为觉得豆瓣上,对于《流浪地球》的评价有问题,不符合自己的主观判断和价值标准,然后采取的维护世界和平和个人内心秩序的行动——先是在豆瓣上给《流浪地球》刷一星,没看到明显成效,然后一起给豆瓣刷一星,即便他们也承认这部电影和这个APP,客观上并不至于到一星。

维护内心世界的秩序是个人自由,但真的杀出来维护“世界和平”,是对自己和对这个世界有什么错误认知?

然而响应和参与者众多。

在知乎上“如何看待大家到各个应用商店去给豆瓣刷一星”这个问题上,获得赞同最多的回答竟然是:因为《流浪地球》,豆瓣已经成为政治工具了,而且豆瓣分太高了,虽然客观评价够三星,但自己决定用一星平衡一下。

给《豆瓣》和《流浪地球》刷一星:尴尬和感动都是权利,但我们没有权利要求别人跟自己一样

对于知乎高赞的回答,我第一次感受到荒诞,甚至绝望。

我们似乎真的理解不了“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用生命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即便是在知乎——一个以好好讨论问题为目的和氛围的环境中。

给《豆瓣》和《流浪地球》刷一星:尴尬和感动都是权利,但我们没有权利要求别人跟自己一样

电影作为一个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主观的,大家对于它的感触和评价,也一定是主观的。有人会因为《流浪地球》激发出无比的爱国主义情怀,也一定有人觉得电影跟爱国没什么关系,甚至对那些被激发出爱国情怀的人感到不理解。

但这两类人,并不是对立的,他们只不过是观点和看法不同,没有人要求双方必须互相理解。

就像我自己在看电影的时候,面临人类整体浩劫的背景设定,刚有一些感动情绪萌发,就被一些在我看来非常尴尬的台词弄得情绪全无,但我并不会认为那些被在我看来尴尬的台词感动到的人就是错的,或者有问题的,他们的感动一样真实而可贵。

所以,双方的区别类似男人和女人、养狗的和不养狗的、一个地区和另一个地区的人、愿意结婚和不愿意结婚的一样,是天然和普通的区别,因此不存在任何相互指责和斗争的基础和必要,这本应该是这个多元世界的基本道德认知。

但是在今天的我们的舆论氛围中,就连这样的基本道德认知,都没有。

事实也是如此,男人女人、养狗不养狗、两个地区的、愿意结婚不愿结婚的人,从来都可以吵得不可开交,人头吵成狗头,吃咸豆腐脑恨不得把吃甜豆腐脑的赶尽杀绝。

一旦你的观点和做法我认为不对——即便只是电影评价这种非常主观的个人行为,你的五星和高评价或许是真情实感的表达,那也不行,即便我知道他客观上可能是中庸及格的成绩,那我也要出来行侠仗义,维护世界和平,用更低的一分去进行纠偏!

尤其是我还确定这事跟政治相关,你已经沦落成了政治的工具,更多人会被荼毒,那我更是不能坐视不理。而且不仅是自己不能坐视不理,大旗一挥,大家一起冲锋陷阵,不打到对方低头绝对誓不罢休,电影评价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纠偏效果?那好,我就对电影评价平台下手!

只允许自己对一件事给拇指或者给中指,别人表达就恨不得把别人手指掰断,这样一个群体,嘲笑当年参加那场运动的人是“坏人变老了”,哪来的底气?

“中国人有一颗只要你和别人不一样,就觉得你需要教导的温暖爱心,和不管自己多么平庸,都要去影响别人、教导别人的责任感。”

多年前就流行这样一段话,多少总结和认同这段话的人,这次组团去给电影和app刷一星去了?

单纯就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是有多难?为什么一定要去通过自己的行为去纠偏别人的行为,而且总是群体狂热性的?

想到了一个作家曾经说过,大意是文革这类运动的浩劫,不仅在于当时人们的狂热和价值观的坍塌,更在于这些坍塌会刻入基因,留给后代,更多损失和更大的影响,需要未来多少多少年才能逐渐弥补和消散。

当时有所怀疑,如今是更多认同。

电影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很多人反感和反对的是国家意识形态层面对于电影的控制甚至是荼毒。

这种对于电影的制约,青峰君个人也是反对的,对于那些因为电影的影响而修改国家法律的事,也是羡慕的。

不可否认,曾经一个时期,电影完全是意识形态教育工具,完全没有商业属性。当然到了今天,因为中国电影过审制度的存在,电影这种本身就是个人意识形态的作品,很难说没有主动的或者被动地体现国家意识形态。

但对某一部电影和某一些演员前提就带有意识形态预设观点,打上了“爱国”“鸡血”之类的标签,然后对于一个电影和一个演员的评价,从复杂维度变成单纯一个维度标准,并实行一票否决,直接让对方出局,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双手捂耳朵,大喊“不听不听,王八念经”,不仅如此,看到别人认同了,还要群起而攻之,这类人自己就成了中国电影商业化进程的阻碍。

我们自己有没有被标签,甚至被污名化的时候?

女司机、叫兽、砖家、娘炮、钢铁直男、南蛮、北佬等等,从性别、职业、性格,审美,到地域,标签和污名化覆盖之下,天下之大任谁逃得脱?而这些污名化的名词下模糊指代的可能是千千万万的巨大人群,我们想到姑且愤怒,何况那些单纯针对《流浪地球》、针对“豆瓣”、甚至针对“吴京”这样特指的一个活生生的人?

我们自己有没有成为意见不同的少数,甚至是众矢之的的时候?

相比被标签和被污名化,这样的概率大大减少,但一旦这样的情况出现,尤其是我们认为自己完全是真实表达,却因为是少数,被群起而攻之,甚至至死方休的时候,我们该是何等的无助与绝望?

我们期待的,会是这样一个世界吗?

原创文章,作者:芭蕉扇,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09030.com/news/930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270670720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